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德阳黄许职业中专(德阳黄许职中)

四川德阳黄许职业中专(德阳黄许职中) <strong class="jv-strong-01">四川德阳黄许职业中专</strong>深度解析

四川德阳黄许职业中专作为川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标杆,其发展历程与办学特色具有显著的区域代表性。学校始建于1985年,历经三次重大扩建,现已形成以智能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服务为主的三大专业集群。校园占地230亩,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拥有省级重点专业4个,实训设备总值超8000万元。近年来通过"产教融合+订单培养"模式,年均输送技术人才2000余人,本地就业率达78%,在川渝地区形成"入学即入企"的口碑效应。

四	川德阳黄许职业中专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德阳县农业技术中学,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职业中专。发展过程中形成"三阶段跨越":2010年创建省级重点职中,2015年获批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2020年入选四川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当前定位于"区域产业人才孵化器",重点服务德阳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及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

发展阶段核心指标标志性成果
2008-2012省级重点职中验收机械加工实训中心建成
2013-2017国家示范校建设智能制造专业群立项
2018-至今双高计划实施产教融合园区投入使用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设6大院系,开设23个专业,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经营为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拓展包"三级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5%。近三年新增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5个新兴专业,淘汰3个传统专业。

专业类别重点专业数校企合作专业数毕业生供需比
智能制造541:1.8
现代农业321:2.3
商贸服务431:1.5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职工28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89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38%。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近五年选派136名教师赴企业实践,引进企业技术骨干42人担任兼职教师。生师比控制在18:1以内,优于全省中职均值。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年均培训时长
专任教师19869%68小时
企业兼职教师8931%45小时
双师型教师15654%82小时

四、教学设施配置

建有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3大实训中心,包含工业机器人、3D打印、智能温室等86个实训室。设备总资产达1.2亿元,其中价值50万元以上设备32台套。与京东、一汽丰田等企业共建12个校外实训基地。

设施类型数量设备价值(万元)覆盖专业数
校内实训中心3800023
虚拟仿真室6120015
企业实训基地12300018

五、就业质量分析

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96.7%,对口就业率82.4%,平均起薪4820元。本地就业主要集中在德阳装备制造产业园(占35%)、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占28%)。升学率连续五年保持在35%以上,本科上线率12.6%。

指标202120222023
就业率94.5%95.8%96.7%
对口率78.2%80.6%82.4%
平均起薪432046504820

六、校企合作模式

构建"四阶递进"合作体系:认知实习→跟岗学习→顶岗实训→就业衔接。与236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2家。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项目8个,订单班年培养学生超600人。

合作类型企业数量涉及专业年输送人数
订单培养45机械制造/电商/汽修620
实训基地78全专业覆盖-
技术研发12智能制造/物联网-

七、学生管理模式

实行"三维立体"管理体系:制度约束(封闭管理+学分制)+文化熏陶(工匠文化节+技能竞赛)+成长激励(奖学金覆盖率45%)。建立心理健康筛查系统,年均干预心理危机案例23例。创新创业孵化园累计培育项目47个。

  • 日常管理:人脸识别考勤系统覆盖全校
  • 素质培养:每学期开展"技能大师进校园"活动
  • 安全保障:校警联合值班制度,安防监控覆盖率98%

八、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为56家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服务。承接省级科研项目4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7项。牵头成立德阳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吸纳成员单位42家。国际交流方面,与德国F+U萨克森职教集团共建中德(四川)智能制造研修中心。

服务类型年度数据受益群体
社会培训12000人次农民工/企业职工
技术研发8项本地中小企业
国际合作3个项目中德/中日院校

四	川德阳黄许职业中专

站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四川德阳黄许职业中专正面临着产业升级与教育变革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倒逼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速形成;另一方面,"职教高考"制度改革推动教学体系重构。建议考生重点关注三个维度:首先考察专业与区域产业链的匹配度,如学校智能制造专业与德阳重装基地的联动效应;其次评估实践教学资源,特别是校企合作项目的含金量;最后关注升学通道建设,该校本科升学率虽已达12.6%,但相比省内顶尖职校仍有提升空间。对于企业而言,可深度参与"订单+研发"双轨合作模式,既解决技术工人储备问题,又获得技术创新支持。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学校地处德阳"同城化"核心区位,其人才培养的辐射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展,形成职教改革的"黄许样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