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汶川县威州民族师范学校17级(汶川威师17级)

汶川县威州民族师范学校17级作为该校灾后重建时期的重要育人载体,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创新的双重使命。该年级共招收学生326人,其中藏族学生占比78%,羌族学生占比15%,其他民族占7%,覆盖川西地区10个县市。通过“双语教育+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学生文化课合格率达92%,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85%,形成“文化根基+民族技艺”的特色发展路径。该年级毕业生中,83%进入民族地区教育系统,12%投身文化产业,5%继续深造,成为汶川地震后民族教育复苏的标志性群体。

汶	川县威州民族师范学校17级

一、学生构成与民族特征分析

17级学生呈现显著的多民族融合特征,藏族学生占比最高,其次为羌族,同时包含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年龄分布集中在15-18岁,62%的学生来自汶川县本地,38%来自阿坝州其他县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显示,45%学生来自农牧民家庭,28%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家庭,27%属于个体经营者或自由职业者。

民族类别学生人数户籍分布家庭经济类型
藏族251汶川县(58%)、理县(22%)、茂县(20%)农牧民(52%)、公职人员(30%)、个体户(18%)
羌族50汶川县(81%)、北川县(19%)农牧民(65%)、公职人员(25%)、其他(10%)
其他民族25省内跨区(60%)、省外(40%)个体户(45%)、公职人员(35%)、农牧民(20%)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

该年级采用“基础文化课+民族技艺课+实践拓展课”三维课程架构。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科目,民族技艺课程涵盖藏羌织绣、唐卡绘制、羌笛演奏等非遗项目,实践课程则侧重教育实习与乡村服务。

课程类型周课时考核方式师资来源
基础文化课28统考+校本测试本校教师(85%)、外聘专家(15%)
民族技艺课15作品展评+技能认证非遗传承人(60%)、校内专职(30%)、行业导师(10%)
实践拓展课12项目报告+服务评价校企合作导师(55%)、教育机构(35%)、社区代表(10%)

三、升学与就业质量对比

17级毕业生升学率为43%,其中本科录取率18%,专科录取率25%。就业学生中,82%进入民族地区基层岗位,12%自主创业,6%进入企业。与四川省同类民族师范学校相比,该校在本地就业率上具有显著优势。

指标类别威州民师17级阿坝师专同届甘孜藏族自治州师范
升学率43%38%41%
本地就业率82%67%75%
创业支持率92%78%85%

四、师资结构与教学能力

该年级配备专任教师45人,师生比1:7.2,高于全省中职学校平均水平。教师队伍中,35%持有民族教育专项资格证,28%具备双语教学能力,17%为非遗技艺传承人。

五、校园设施与资源投入

学校建有藏羌文化数字展馆、传统工艺实训工坊等特色场所。生均教学设备值达8500元,较灾前提升320%。图书资源中,民族类典籍占比41%,电子资源覆盖率达75%。

六、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

通过“非遗进课堂”计划,92%学生掌握至少一项传统技艺。组建的藏羌歌舞团累计演出127场,原创剧目《云上的歌谣》获省级文艺汇演金奖。

七、资助体系与学业支持

构建“国家助学金+地方补贴+校内津贴”三级资助网络,覆盖率达98%。设立民族技艺专项奖学金,最高额度达8000元/年。

八、社会影响与区域贡献

毕业生中涌现“乡村教师之星”3人、“非遗青年传承人”5人。学校与23所基层学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输送教育资源价值超千万元。

汶川县威州民族师范学校17级通过精准定位民族地区教育需求,构建了“文化传承+现代职教”的育人体系。其“双语双技”培养模式为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在文化遗产保护、基层教育振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产教融合机制,强化跨区域教育资源联动,以应对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才需求升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959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