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平昌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等师范院校,其发展历程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紧密相连。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师范人才培养基地,该校自1958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基层教育为宗旨,累计培养输送了数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学校地处巴山腹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扎根山区、服务教育"的办学特色。近年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起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为核心,融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育人体系。硬件设施方面,新建实训大楼和智慧教室显著提升教学条件,但相较于省级示范校仍存在师资流动性大、科研成果转化不足等挑战。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创建的平昌县初级师范学校,1993年经批准升格为标准化师范学校。2012年通过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达标评估,2020年被纳入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院校。办学定位始终坚持"立足巴中、辐射川陕"的区域服务方向,重点培养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形成"定向招生-专项培养-定岗就业"的闭环培养模式。
年份 | 重大事件 | 办学层次 |
---|---|---|
1958-1992 | 初级师范教育阶段 | 中专学历培养 |
1993-2011 | 标准化建设时期 | 三年制中师教育 |
2012-至今 | 转型升级阶段 | 五年制专科教育 |
二、师资力量结构分析
现有教职工186人,其中专任教师152人,双师型教师占比38%。通过对比近三年数据可见,高职称教师比例稳步提升,但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增长缓慢。
年份 | 专任教师总数 | 高级职称占比 |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 |
---|---|---|---|
2020 | 145 | 28% | 12% |
2021 | 155 | 31% | 14% |
2022 | 152 | 35% | 16% |
三、专业设置动态调整
根据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学校近年停招传统文科专业,新增早期教育、数字媒体技术等应用型专业。当前开设的8个专业中,教育类专业占比达75%,形成鲜明的师范特色。
专业类别 | 专业名称 | 学制 | 就业方向 |
---|---|---|---|
学前教育类 | 学前教育 | 5年 | 幼儿园教师 |
小学教育类 | 语文教育 | 5年 | 小学语文教师 |
信息技术类 | 数字媒体技术 | 3年 | 教育信息化支持 |
四、教学成果与技能培养
近五年学生获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奖项47项,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保持在92%以上。通过"校-园协同育人"模式,建立32个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教学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五、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占地总面积8.3万平方米,建有舞蹈实训室、数码钢琴室等专业场馆。智慧校园建设投入2300万元,实现5G网络全覆盖,但生均教学设备值仍低于全省中职均值15%。
六、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85%,主要服务于川陕革命老区县域中小学。2022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1%,较2019年提升9个百分点。
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年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3000人次,开发《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特色课程包。与巴中市12个区县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定向输送教师占年度毕业生总数的65%。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高端人才引进困难,近三年招聘计划完成率仅68%;二是产教融合深度不足,校企合作企业留存率低于40%;三是科研创新能力薄弱,纵向课题立项数连续两年为零。建议通过建立"银龄教师"智库、组建区域教育联盟、搭建校企"双导师"制度等方式破局。
经过六十余载的发展积淀,四川平昌师范学校在服务基层教育领域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区域优势。面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学校正通过专业重构、数字化转型、产教融合深化等举措实现转型升级。未来需在师资结构优化、科研平台建设、社会服务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方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更好发挥师范院校的基础文理学科优势,为偏远地区输送更多"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质师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9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