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高等师范学校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唯一一所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凉山民族师范学校。作为区域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核心基地,学校长期承担着服务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使命。截至2023年,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开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汉语文学等26个专科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4个,形成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在校生规模约8000人,教职工总数达450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比35%,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42%。学校通过“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与凉山州内150余所中小学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为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基层教育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凉山民族师范学校,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作为凉山州唯一公办师范类高校,始终以“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宗旨,构建了“师范教育+民族文化+职业技能”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特征 |
---|---|---|
1958-1999年 | 中等师范教育阶段 | 培养初中师资为主,实施定向招生 |
2000-2008年 | 转型探索期 | 增设非师范专业,开展五年制专科试点 |
2009年至今 | 高职发展阶段 | 确立“师范为本、民族为特”发展战略 |
二、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构建了以师范教育为核心,涵盖文、理、艺、管等多学科的专业体系。现有省级重点专业4个,校级特色专业8个,形成“基础教育+民族艺术+现代服务”的专业集群。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民族特色课程 | 校企合作项目 |
---|---|---|---|
师范教育类 |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 彝汉双语教学法、民族音乐舞蹈 | 幼儿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
文化艺术类 | 音乐教育、美术教育 | 彝族漆器工艺、民间文学创作 | 非遗传承人联合培养项目 |
现代服务类 | 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 | 民族地区旅游实务、彝文信息化处理 | 智慧校园技术服务平台 |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人才引进工程”和“双师素质提升计划”,构建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彝汉双语教学团队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专项能力 |
---|---|---|---|
教授/副教授 | 158人 | 35%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
博士/硕士 | 190人 | 42% | 民族教育理论研究 |
双师型教师 | 125人 | 28% | 彝汉双语教学认证 |
四、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1+X”证书制度,推行“校地协同育人”模式。与凉山州教育局共建“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实行“3+2”职教师资培养体系,近五年为偏远山区定向培养教师1200余人。
- 构建“三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第1-2学期校内基础实训→第3-4学期跟岗见习→第5-6学期顶岗实习
- 开发民族地区特色教材:编写《彝汉双语教学法》《凉山乡土教材》等校本教材27部
- 实施“红石榴”研学计划:年均组织2000人次赴省内优质学校交流学习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五年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4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35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建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形成“教研育一体”的服务体系。
科研方向 | 代表性成果 | 社会服务案例 |
---|---|---|
民族教育研究 | 《彝汉双语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 为32所民族学校制定双语教学方案 |
基础教育改革 | 《乡村小规模学校课程重构实践》 | 培训凉山州乡村教师8000余人次 |
文化遗产传承 | 《彝族民间文学数字化保护》 | 建成4个非遗技艺传习基地 |
六、国际交流合作
与泰国清迈皇家大学、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中文+彝文化”国际推广项目。累计选派56名师生赴国外交流,接收留学生12人。
- 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包:包含《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彝族文化概论》等6门课程
- 实施“丝路师范”计划:为东南亚国家培训华文教师48人次
- 举办国际彝学研讨会:吸引12个国家学者参与民族教育研究
七、办学条件与设施
学校占地58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500万元。建有省内领先的民族教育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以及覆盖全州的“在线教育资源云平台”。
设施类型 | 数量/面积 | 特色功能 |
---|---|---|
实训基地 | 36个(含省级2个) | 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中心 |
图书馆藏 | 纸质图书68万册 | 彝文古籍特藏室 |
数字资源 | 数据库23个 | 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库 |
八、发展挑战与机遇
面对民族地区人口外流加剧、师范生就业观念变化等挑战,学校正着力推进“三个转型”: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从区域性高校向国际化应用型高校转型,从单一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体系转型。依托“十四五”教育强国规划,学校启动“民族地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力争到2025年建成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为民族地区教育振兴提供持续人才支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9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