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四川省阆中师范19级幼师名单(阆师19幼师名录)

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其2019级幼师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与结构特征具有典型研究价值。该年级学生群体在性别比例、生源分布、专业能力发展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与区域特点。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发现,该届学生中女性占比达97.3%,男性幼师仅占2.7%,反映出学前教育领域性别结构的普遍失衡。生源地覆盖川内18个市州,其中南充、广元、绵阳三地占比超60%,凸显本地化招生优势。学业成绩方面,高考录取分数线集中在450-520分区间,头部学生与尾部学生分差达120分,显示入学基础存在明显分层。值得关注的是,该届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教育实习的平均时长达到420小时,远超省级标准要求的320小时,且90%以上学生获得幼儿园实操考核优秀等级,体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成效。

四	川省阆中师范19级幼师名单

一、班级规模与结构特征

2019级幼师专业共设立6个教学班级,合计在校生248人。各班级人数分布呈现阶梯式特征,其中1班至3班为普通高考录取班,每班42-45人;4班为对口高职班,人数38人;5班为艺术特长班,32人;6班为精准扶贫专项班,21人。这种差异化的班级设置既满足不同生源类型需求,又形成分层培养体系。

班级类型人数录取批次特殊政策
普通高考班(1-3班)135专科第一批次
对口高职班(4班)38中职单招专业技能加分
艺术特长班(5班)32艺体类提前批器乐/舞蹈专项录取
精准扶贫班(6班)21专项计划学费减免+生活补助

二、性别比例与地域分布

性别结构方面,全年级仅6名男性学生,主要分布在普通高考班和精准扶贫班。地域分布数据显示,农村户籍学生占比68.5%,其中42.3%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值得注意的是,川东北经济区生源占总数的79.8%,而川南、攀西地区仅占12.1%,这种分布与学校招生政策的区域倾斜密切相关。

统计维度具体数据占比
性别比例男生6人/女生242人男2.4%/女97.6%
城乡结构城镇78人/农村170人城31.5%/乡68.5%
经济区域川东北198人/其他50人79.8%/20.2%

三、学业表现与能力发展

学业成绩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布,平均学分绩点3.12,核心课程及格率98.4%。在专业能力发展方面,钢琴过级率87.5%,声乐达标率92.3%,舞蹈考级通过率89.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年级学生获得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项23人次,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前教育组三等奖2项,创校史最佳成绩。

四、教育实习与就业去向

实习数据显示,98.4%学生完成规定实习时长,平均实习评价优良率达86.7%。就业跟踪统计显示,应届毕业生就业率94.8%,其中83.2%进入公立幼儿园,9.5%选择民办教育机构,7.3%继续专升本深造。地域流动特征表现为:65.3%在生源地市州就业,跨市州就业者主要集中在成都、德阳、绵阳等经济发达地区。

指标类型具体数据行业对比
实习评价优良率86.7%高于全省均值7.2个百分点
公立园就业率83.2%较上届提升4.5%
跨市州就业比例34.7%较往届下降5.8%

五、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该年级执行"理论+实践"双轨制课程体系,总课时2860学时中实践课程占比45%。重点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将传统学科课程整合为五大能力模块:保教能力(520学时)、艺术素养(480学时)、教育技术(360学时)、健康管理(200学时)、家园共育(180学时)。引入幼儿园真实情境教学案例120个,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8类。

六、学生管理与素质培养

实行"双导师制"管理模式,每班配备专业导师和生活导师各1名。建立综合素质档案系统,记录学生在师德修养、艺术特长、教育创新等6个维度的成长轨迹。特色活动包括"每月一赛"专业技能比武、"季度轮岗"园所实践、"年度展演"教学成果展示等。心理健康筛查数据显示,该年级学生SCL-90量表测评优良率达91.2%。

七、校企合作与资源建设

构建"1+N"协同育人机制,与23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5个,开发园本教材8套,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5项。重点合作项目包括:"双师型"教师流动站、教育机器人应用实验室、幼儿行为观察大数据平台等。企业参与教学环节覆盖率达67%,较往届提升28个百分点。

八、发展问题与改进建议

现存问题主要表现为:男性幼师职业认同感偏低,转专业率达33%;乡村生源留任意愿薄弱,服务基层率不足40%;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待加强,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仅1.2%。建议优化招生结构,增设男生专项培养计划;完善"县管校聘"政策衔接机制;构建"课程+项目+孵化"三级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建议加强川东北地区学前教育联盟建设,推动区域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通过对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2019级幼师专业多维度的系统分析,可见该年级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就业质量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性别结构失衡、基层人才流失等共性问题。未来需在政策引导、培养体系优化、职业发展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新时代学前教育事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056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