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儿园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内首所由高等专科院校直属管理的公办幼儿园,其建设与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示范意义。该园依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资源,构建了“教学-实践-研究”一体化的办园模式,在师资培养、课程创新、硬件投入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目前,幼儿园开设12个教学班,覆盖3-6岁幼儿教育全学段,其中少数民族幼儿占比达67%,充分体现民族地区教育普惠性。通过“高校+幼儿园”协同机制,该园不仅承担学生见习实训任务,还深度参与凉山州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成为区域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基地。
一、办学定位与功能布局
西昌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儿园以“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示范基地”为核心定位,兼具教学实践、师资培训、教研创新三重功能。园区规划突出彝汉双语教学特色,设置传统民俗体验区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多功能活动室。
核心指标 | 西昌幼师幼儿园 | 川南幼师附属园 | 阿坝师范实验园 |
---|---|---|---|
办园性质 | 公办高校直属园 | 公办市属园 | 公办民族地区园 |
班级规模 | 12班(360人) | 15班(450人) | 8班(240人) |
少数民族占比 | 67% | 9% | 82% |
二、师资队伍建设
实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要求教师同时具备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指导能力。园长及骨干教师均来自本校学前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形成“校友反哺”的良性循环。
师资结构 | 西昌幼师幼儿园 | 全省平均水平 |
---|---|---|
专任教师学历 | 本科率100%(硕士25%) | 本科率78%(硕士8%) |
师生比 | 1:8 | 1:12 |
高级职称占比 | 18% | 35% |
三、课程体系构建
采用“基础课程+民族特色课程+生成性课程”三级架构,每日设置2小时户外探索活动。开发彝族漆器制作、毕摩文化体验等12门特色拓展课程。
课程模块 | 西昌幼师幼儿园 | 普通公办园 |
---|---|---|
民族特色课程占比 | 35% | 5% |
户外活动时长 | 日均120分钟 | 日均60分钟 |
家长参与课程 | 月均2次 | 学期1次 |
四、硬件设施配置
园区建筑面积8600㎡,配备全息投影教室、儿童体适能训练馆等现代化设施。特别设置彝绣工坊、动植物观察廊等本土化功能区。
设施类型 | 西昌幼师幼儿园 | 川南幼师附属园 |
---|---|---|
生均活动面积 | 12.8㎡ | 9.5㎡ |
功能室数量 | 23间 | 16间 |
户外场地类型 | 8类(含攀岩墙) | 5类 |
五、管理模式创新
实施“校园双轨制”管理,教师同时接受幼儿园实践考核与高校教学评价。建立“观察-诊断-改进”的闭环质量监控系统,每周进行教学案例研讨。
六、家园共育机制
推行“1+N”家庭指导模式,每名教师对接5-8个家庭。开发彝汉双语版家长手册,季度开展亲子彝文化体验活动。家长委员会参与食谱制定、课程评估等决策环节。
七、社会服务效能
年均承接凉山州幼师国培项目200人次,为周边乡镇幼儿园提供跟岗实训岗位。建立“高校-园所-村寨”三级教研网络,近3年输出经验成果17项。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临民族地区家长教育观念滞后、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计划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完善激励机制、深化校地合作等方式破局。需加强0-3岁早教服务延伸,构建完整学前教育链条。
西昌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儿园通过高校资源整合与民族特色创新,在区域学前教育发展中形成示范效应。其“教学-研究-服务”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为民族地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未来需在教师专业发展梯度建设、家园协同深度等方面持续突破,巩固其在川滇黔结合部学前教育领域的引领地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2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