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民族幼儿师范学校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唯一一所以培养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为特色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始建于1983年,依托西昌民族教育优势资源,长期致力于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形成了以学前教育为核心、民族文化传承与职业技能培养并重的办学体系。作为四川省“9+3”免费教育计划重点实施单位,学校累计为川滇黔结合部输送万余名幼教人才,其中80%以上毕业生扎根民族地区基层教育岗位。
学校地处西昌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腹地,占地120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200余人,其中彝、藏、回等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65%。通过“双语教学+艺术特长+保教实践”三维培养模式,构建起适应民族地区幼儿园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其“民族艺体课程”被教育部列为创新案例。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西昌专区民族师范学校,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转型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现为“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办学定位明确聚焦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形成“立足凉山、辐射川滇、服务民族”的办学格局。
项目 | 四川西昌民族幼儿师范学校 | 云南楚雄民族师范学校 | 贵州毕节幼儿师范学校 |
---|---|---|---|
建校时间 | 1983年 | 1972年 | 1985年 |
民族学生占比 | 65% | 52% | 48% |
核心专业 | 学前教育(双语方向) | 初等教育(民族班) | 学前教育(山村幼教) |
二、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职工24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68人,“双师型”教师占比78%。特聘民族民间艺术大师16人参与课程开发。近三年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出版《彝汉双语教学法》等民族教育专著3部。
指标 | 西昌民幼师 | 成都幼师专科学校 | 凉山州职业技术学校 |
---|---|---|---|
师生比 | 1:13 | 1:18 | 1:16 |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 | 35% | 62% | 28% |
民族艺术类教师 | 26人 | 8人 | 5人 |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开设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艺术教育三大专业群,其中学前教育专业细分双语教育、民族艺术、山地体育等方向。构建“公共基础+专业技能+民族特色”三级课程模块,开发《彝族民间舞》《羌绣工艺》等12门民族文化校本课程。
四、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2.5+0.5”学制,即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山区幼儿园顶岗实习。与凉山州13个县签订定向培养协议,设立“彝汉双语”“高原幼教”等订单班。近三年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保持在92%以上。
五、实训基地建设
建有儿童行为观察室、蒙台梭利实训馆等36个校内实训场所,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与西昌市24所幼儿园建立“双师型”教师工作站,其中民族地区园所占比71%。2022年被认定为“四川省高水平幼儿保育实训基地”。
六、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组建“索玛花”艺术团,创排《火把节的传说》等民族题材幼儿剧目17部。开发《彝文书法》《藏族弹唱》等非遗课程,将毕摩绘画、傈僳族民歌纳入美育体系。每年举办“民族教育成果巡展”,覆盖川滇黔30余个县市。
七、社会服务能力
承担“国培计划”凉山州幼师培训项目,年均培训在职教师1200人次。组建“民族地区早教宣讲团”,深入彝家新寨开展育儿指导200余场。与中央民族大学合作建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出版《山区幼儿园课程设计》等专著。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当前面临民族地区生源萎缩、双语教材更新滞后等问题。学校正推进“智慧幼师”建设项目,开发虚拟仿真保育实训系统;加强与甘孜、阿坝等地中职校联合办学;试点“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经过四十余年发展,四川西昌民族幼儿师范学校已形成鲜明的民族教育特色。其“语言+技能+文化”的培养体系有效破解了民族地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幼教师资难题。未来需在产教融合深度、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持续突破,巩固民族地区幼教人才培养高地的地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6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