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汶川县师范学校(汶川师范)

汶川县师范学校作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重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自1978年建校以来始终承担着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使命。学校坐落于汶川县威州镇,经历2008年汶川地震后整体迁建,现已发展成为集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校园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拥有藏羌文化特色建筑群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现有教职工142人,其中专任教师118人,高级职称占比35%,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达28%。学校开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计算机应用等12个专业,累计培养输送3.2万名毕业生,其中83%服务于阿坝州基层教育系统,被誉为"雪山草地上的教师摇篮"。

汶	川县师范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历经四次重大转型,从初级师范学堂发展为现代化职业学校,始终以服务民族地区教育为宗旨。

发展阶段时间跨度核心任务办学规模
初级师范教育1978-1999培养初中师资年均招生200人
专科层次转型2000-2008五年制大专教育年均招生450人
灾后重建期2009-2015基础设施升级投资2.3亿元
职教融合阶段2016-至今增设职业技能专业在校生突破1800人

二、师资力量结构分析

通过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构建起适应职业教育的师资体系。

师资类别人数占比持证情况
专任教师11883%教师资格证100%
双师型教师4740%职业资格证78%
藏族教师5244%双语教学资质
研究生学历3328%教育学/心理学背景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形成"师范教育+民族技艺+现代职教"三位一体的专业架构。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年招生量就业方向
师范教育类学前教育、小学教育120人州县中小学
民族文化类唐卡绘画、羌绣工艺60人非遗传承机构
信息技术类计算机应用、数字媒体80人IT服务企业
旅游服务类酒店管理、导游服务50人九寨沟景区

四、教学成果与质量监控

建立"理论+实践+民族文化"三维考核体系,近三年毕业生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27项。

指标类型202020212022
对口高考上线率82%85%88%
技能证书获取率75%81%89%
用人单位满意度88%91%93%
创新创业项目12项18项25项

五、硬件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灾后重建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学条件达到西部中职学校先进水平。

  • 实训中心:配备智能教学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室
  • 民族文化馆:藏羌织绣工坊、非遗展演厅
  • 数字校园:全覆盖5G网络、智慧教室36间
  • 图书资源:纸质图书8.2万册,电子资源库容量20TB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路径

构建"升学有通道、就业有保障"的立体化发展模式。

发展类型比例典型去向平均起薪
专升本升学35%西华师范大学等-
直接就业52%州县教育局/企业4500元/月
自主创业8%民宿经营/手工艺6000元/月
军旅入伍5%武警四川总队-

七、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发挥民族地区教育枢纽作用,年均开展各类培训超万人次。

  • 国培计划:承担阿坝州小学教师轮训任务
  • 文化传承:设立羌语口语、藏文书法选修课
  • 社区教育:开展农民夜校技能培训
  • 扶贫协作:与成都职业院校结对帮扶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机遇

面对新型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双重压力,学校正推进数字化转型。当前生师比达15:1,高于国家标准;专业结构需对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需求。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计划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学院,打造高原特色职教品牌。

经过四十余年发展,汶川县师范学校已形成鲜明的民族师范教育特色。其"双核驱动"(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模式有效破解了高海拔地区人才培育难题,但在专业集群优化、产教协同创新等方面仍需突破。未来应充分发挥震后重建示范效应,将羌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职教特色优势,为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7056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