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平昌县通用技术职业学校招生简章(平昌通技职校招简)

平昌县通用技术职业学校招生简章(平昌通技职校招简)

平昌县通用技术职业学校招生简章综合评述:

平	昌县通用技术职业学校招生简章

平昌县通用技术职业学校作为地方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招生简章充分体现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核心定位。简章内容涵盖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报考条件等关键信息,结构清晰且注重政策导向,例如通过表格形式明确学费标准与资助体系,增强信息透明度。值得注意的是,简章突出"校企合作""升学就业双通道"等特色,响应国家职教改革方向,同时针对乡村振兴需求开设农业技术类专业,体现地方适配性。然而,简章在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毕业生就业质量数据等方面仍显不足,建议补充企业合作案例及技能竞赛获奖情况以增强说服力。总体而言,该简章较好地平衡了政策规范与传播效果,但在凸显办学优势和差异化竞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一、学校概况与办学定位

平昌县通用技术职业学校是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坐落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学校以"厚德强技、知行合一"为校训,聚焦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现代农业三大领域,构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双轨培养体系。核心办学指标显示(见表1),学校占地面积、实训设备价值、校企合作单位数量等关键参数均达到省级中职学校建设标准。

办学指标数值对标标准
校园面积8.6万平方米≥8万㎡(省级标准)
实训设备总值2300万元≥2000万元(省级标准)
合作企业数量47家≥30家(区域平均水平)

二、招生专业与计划结构

2023年招生专业覆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6大类,较2022年新增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从招生计划分布看(见表2),机械加工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传统优势专业占比保持60%以上,同时智能养老、电子商务等新兴专业扩容显著。

专业类别2023年计划2022年计划增减幅度
装备制造类320人300人+6.7%
信息技术类280人250人+12%
现代农业类150人120人+25%

三、报考条件与录取规则

学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多元评价体系,对初中毕业生设置三类准入标准:

  • 中考成绩不低于当地普高录取线下100分
  • 通过学校组织的技能测试(实操考核占比40%)
  • 身体健康符合专业要求(如汽修专业矫正视力≥4.8)

特殊录取政策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降20分录取;获得县级技能竞赛三等奖及以上者免试入学;退役军人子女优先录取。

四、学费标准与资助体系

学费结构采用"基础学费+实训费"模式(见表3),相比区域内同类院校处于中等水平。资助政策实现"三免两补":免学费、免住宿费、免教材费,补生活费、补技能培训费。

收费项目标准(元/年)资助减免
基础学费2800全额免除(公办校政策)
实训材料费1200减免50%(约600元)
住宿费600全额免除(政策覆盖)

五、教学资源配置

师资队伍呈现"双师型"特征,132名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占68%,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35%。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三中心+多模块"架构(见表4),其中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为省级示范性基地。

实训中心设备价值合作企业认证资质
智能制造中心860万元重庆长安汽车1+X证书试点
现代农业实训室280万元四川通江银耳集团省级科普基地
信息技术实训中心450万元华为技术巴中分公司网络系统工程师认证

六、升学与就业发展

学校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体系,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签订"3+2"分段培养协议。近三年升学数据显示(见表5),单招录取率保持在82%以上,对口高考本科上线率逐年提升。

年份单招录取率本科上线人数就业起薪(元)
202179%23人3800
202283%34人4100
202385%45人4300

七、产教融合特色

学校推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形成三大合作范式:

  • 订单培养:与京东物流等企业开展"冠名班",年培养规模达120人
  • 工学交替:机械制造专业实行"2进3出"弹性学制(2个月在校学习+3个月企业实践)
  • :联合巴中比亚迪实业,由企业导师承担40%教学任务

2023年新增产教融合项目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实训基地(投资500万元)、康养护理虚拟仿真中心(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

考生可通过三种渠道获取招生信息:

  • :学校官网设立"招生快讯"专栏,更新频次达每周3次
  • :6-7月开展"职教体验日",开放实训中心供考生实操体验

特别提示:机械类专业需参加色盲检测,电子商务专业要求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60分。咨询热线(0827-623XXXX)在工作日8:30-17:30开通智能语音服务。

通过对平昌县通用技术职业学校招生简章的系统性分析可见,该校在专业布局上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学费政策充分体现公共教育属性,教学资源配置逐步向高质量就业导向倾斜。对比近三年数据(见表6),学校在招生计划规模、校企合作深度、升学质量等关键维度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建议考生重点关注"智能制造""康养护理"等新兴专业群的发展动态,同时结合自身职业规划理性选择升学路径。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充分利用"雨露计划"等专项资助政策降低求学成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