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石化工业学校作为西南地区石油化工类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始终以“服务产业升级,培养技术英才”为办学宗旨,构建了涵盖石油化工、机械加工、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依托成都石化产业园区的区位优势,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特色办学模式。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对口就业率超过85%,在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中稳居前列。其“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5%,拥有省级及以上实训基地4个,与中石油、中石化等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学校概况与历史沿革
成都石化工业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四川化工技工学校,2009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专,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校园占地345亩,建筑面积18.6万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规模达8200人,开设23个中职专业,其中石油化工技术、化工机械维修技术、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等5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核心指标 | 数据详情 |
---|---|
建校时间 | 1958年(66年办学历史) |
校区分布 | 主校区+2个产学研基地 |
校企合作单位 | 中石油、中石化、泸天化等68家 |
年度科研转化 | 技术成果12项/年(近3年平均)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了“化工+智能”特色专业集群,重点打造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覆盖全产业链岗位需求。核心课程采用“理论+实训+顶岗”三段式培养模式,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开发《化工单元操作》《设备维护实务》等12门精品课程。
- 省级重点专业:石油化工技术、化工机械维修技术、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
- 新兴交叉专业:化工智能制造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石化方向)
- 特色实训课程:化工仿真实训(DCS系统)、管道安装实训(ASME标准)、智能仪表调试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机制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8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89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41%。实施“企业工程师进课堂”计划,聘请行业技术骨干56人担任兼职教师,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双导师制。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高级职称教师 | 101人 | 35.3% |
双师型教师 | 214人 | 74.8% |
企业兼职教师 | 56人 | 19.6%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投入2.3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建成化工生产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实训工厂等8大实训场所,配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实训设备。其中,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室采用Aspen Plus动态模拟系统,设备价值超3000万元,可模拟原油蒸馏、催化裂化等全流程操作。
实训项目 | 成都石化工业学校 |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
---|---|---|---|
DCS控制系统实训室 | 3套(含1套进口) | 2套 | 1套 |
化工检修实训场 | 2000㎡(按ASME标准) | 1500㎡ | 800㎡ |
智能仪表实训台 | 56组(含工业物联网模块) | 42组 | 30组 |
五、升学与就业保障
学校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体系,与四川理工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展“3+2”分段培养,年均升学率达67%。就业方面实行“订单培养+双向选择”模式,2023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比例达23%,本地就业留存率61%。
就业方向 | 2023届比例 |
---|---|
石油化工企业 | 58% |
装备制造企业 | 22% |
信息技术服务 | 15% |
自主创业 | 5% |
六、国际交流合作
学校拓展国际化办学路径,与德国埃尔福特应用技术大学共建“中德化工技术学院”,引进IHK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近三年累计选派126名学生赴海外研修,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人员培训项目9个,开发国际化课程资源包14套。
七、校园文化与学生发展
推行“工匠精神培育工程”,设立“石化之星”技能竞赛月、“匠心讲堂”等品牌活动。学生社团涵盖化工创新社、智能控制工作室等23个专业类组织,近三年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7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一等奖2项。
八、招生政策与社会服务
2024年计划招生2800人,开设“石化精英班”“智能控制班”等特色班级。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学费减免和生活补助。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年培训企业员工、退伍军人等超3000人次,开发X证书培训包12个。
成都石化工业学校通过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育人,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石油化工类职业教育的标杆院校。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不仅为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更通过技术创新反哺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随着国家“技能强国”战略的推进,学校在智能制造、绿色化工等新兴领域的专业布局,将进一步凸显其职业教育的前瞻性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