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农业机械学校遂宁分校(以下简称“学校”)是四川省农业农村领域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其前身为1976年创建的四川省农业机械学校,2012年迁址遂宁并更名为现名。作为一所专注于农业装备技术与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依托行业优势,形成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目前,学校开设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机电技术应用等核心专业,并与多家农机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学校在实训设备更新、专业结构优化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始建于1976年,最初位于德阳市,2012年整体搬迁至遂宁市河东新区,占地面积扩展至240亩。作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的合作单位,学校以“服务三农、支撑农机产业”为使命,定位为区域性现代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中心。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1976-2012年 | 德阳校区办学 | 培养农机技术人员超8000人 |
2012年至今 | 迁址遂宁扩建 | 新增现代农业装备实训基地 |
2020年 | 入选四川省示范性职教集团 | 校企共建5个产业学院 |
二、专业体系与课程建设
学校构建了以农业机械为核心的三级专业群:第一层级为农机使用与维护、机电技术应用等主体专业;第二层级涵盖无人机农业应用、智能灌溉技术等新兴方向;第三层级拓展新能源汽车维修等跨界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农业机械原理》《智能化农装操作》等,实践课程占比达65%。
专业名称 | 核心课程 | 合作企业 |
---|---|---|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 | 农机构造、故障诊断 | 久保田、一拖集团 |
无人机农业应用 | 植保无人机操控、航测技术 | 大疆创新、极飞科技 |
智能灌溉技术 | 节水灌溉系统设计、物联网应用 | 耐特菲姆、润禾灌溉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教职工18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67%。通过“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协同教学模式,组建了现代农业装备等3个省级教学团队。校内建有农机维修、智能农装等8大实训中心,设备总值超4000万元。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正高级职称 | 22 | 11.8% |
副高级职称 | 43 | 23.1% |
双师型教师 | 125 | 67.2% |
四、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学校推行“1.5+1.5”工学交替模式,近三年累计输送技能人才2300余人,对口就业率达89%。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农机制造、现代农业园区等领域,部分优秀学员进入中国农机院等科研机构。2022年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4.6%,薪资水平较五年前提升37%。
年份 | 就业率 | 对口就业率 | 平均起薪 |
---|---|---|---|
2019 | 91.2% | 85.7% | 3820元 |
2020 | 90.5% | 83.4% | 3980元 |
2021 | 92.8% | 87.2% | 4150元 |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与23家农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共建“厂中校”实训基地4个,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引企入校项目覆盖智能农机装配、精密加工等岗位,年均接收实习学生600余人次。与川渝地区农业合作社联合开发“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近三年定向输送技术骨干287人。
合作模式 | 参与企业 | 培养规模 |
---|---|---|
现代学徒制 | 东风农机、常发农装 | 120人/年 |
订单班培养 | 川龙拖拉机、吉峰农机 | 85人/年 |
产学研联合体 | 省农科院、市农机推广站 | 技术攻关12项 |
六、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
学校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3000人次,主导制定《丘陵地区农机操作规范》等地方标准。通过“科技下乡”活动,累计为农户检修农机具2.3万台次,推广水稻机插秧等技术应用面积达45万亩。2021年获批“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服务项目 | 年度规模 | 社会效益 |
---|---|---|
职业培训 | 3200人次 | 获证率91% |
技术推广 | 覆盖6县区 | 节本增效3800万元 |
农机检修 | 2.3万台次 | 减少故障率42% |
七、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实践
学校投资8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实现农机拆装等10个核心项目的数字化教学。与华为合作搭建“5G+农机”远程控制实训室,参与制定《农业无人机操作》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2年师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27项。
创新项目 | 技术特征 | 应用成效 |
---|---|---|
虚拟仿真平台 | 三维建模+AR交互 | 实训效率提升55% |
5G农机实训 | 低延时远程操控 | 事故率下降70% |
AI故障诊断 | 图像识别+知识库 | 维修准确率达93% |
八、发展瓶颈与战略建议
当前学校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于农机智能化发展速度,二是县域经济差异导致招生质量波动,三是跨区域产教融合机制尚未健全。建议加大智能农机研发投入,探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办学,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作为西南地区农机职教的重要标杆,四川省农业机械学校遂宁分校在技术技能积累、产教融合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未来需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强化数字农业人才培养,突破传统农机向智能装备转型的教育瓶颈,持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