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城轨交通中专学校是西南地区轨道交通领域人才培养的标杆院校,依托成都轨道交通集团资源优势,构建了“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办学体系。学校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供电技术、车辆检修等核心专业为载体,形成“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闭环模式,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2%以上。通过引入真实岗位标准、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活页式教材,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其“双师型”教师团队中,企业技术骨干占比超40%,校企联合研发的“轨道信号虚拟仿真系统”填补了西南地区教学空白。
一、学校概况与办学定位
成都城轨交通中专学校成立于2016年,由成都轨道交通集团与市教育局联合创办,是西南地区唯一专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全日制公办中专。主校区位于双流区怡心湖片区,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配备轨道交通综合实训中心、智能调度模拟室等18个专业场馆。
指标 | 数据 |
---|---|
办学性质 | 公办中等专业学校 |
在校生规模 | 4200人(2023年) |
年均招生量 | 1500人 |
核心专业数 | 6个(含省级重点专业3个)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轨道+智能”专业集群,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电气设备维护、通信信号等6大专业,其中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课程体系采用“三阶递进”模式:
- 基础阶段:通识课程+职业认知实训
- 提升阶段:专业核心课+岗位模拟训练
- 强化阶段:顶岗实习+企业认证考核
专业方向 | 核心课程 | 实训占比 |
---|---|---|
运营管理 | 客运组织、票务管理、应急处理 | 45% |
供电技术 | 高压配电、接触网维护、电力监控 | 50% |
通信信号 | 信号系统、专用通信、设备调试 | 48%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校实施“双百工程”师资计划,现有专任教师21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5%,“双师型”教师达82%。通过“企业专家驻校计划”,聘请成都地铁运维部工程师、信号技术主管等32名行业骨干担任实践导师。
类别 | 人数 | 占比 |
---|---|---|
正高级职称教师 | 28 | 13% |
硕士以上学历 | 95 | 44% |
企业兼职教师 | 63 | 29% |
四、实训基地与教学设施
学校投资1.2亿元建设“智慧轨道实训中心”,包含全真车站模型、牵引供电实训室、信号联锁模拟系统等设施。与成都地铁共建“1+N”实训网络,即1个校内综合实训基地+N个企业站点实训点。
设施类型 | 数量 | 功能 |
---|---|---|
全真车站实训平台 | 2套 | 票务、安检、客流组织实训 |
牵引供电实训室 | 3间 | SCADA系统操作、继电保护实验 |
信号模拟沙盘 | 1套 | CBTC系统原理演示 |
五、校企合作与就业网络
学校与成都地铁、中铁二局、交控科技等23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创新“四共四通”培养模式:共定标准、共育人才、共用资源、共拓市场;师资互通、课程互通、基地互通、文化互通。2023届毕业生覆盖成都地铁7条线路运营岗位。
合作企业 | 合作形式 | 年接收人数 |
---|---|---|
成都轨道交通集团 | 订单班培养 | 320人 |
中车成都公司 | 现代学徒制 | 150人 |
交控科技西南分公司 | 顶岗实习 | 80人 |
六、学生管理与素质培养
学校实行“半军事化+企业文化”双重管理模式,推行“5S”现场管理标准。建立“三级进阶”德育体系:一年级侧重行为规范养成,二年级强化职业素养培育,三年级开展岗前心理辅导。校园文化节、技能竞赛月等活动参与率达95%。
七、社会服务与行业贡献
学校年均开展轨道交通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为重庆、昆明等12个城市地铁提供技术支持。牵头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参与编写四川省中职轨道专业教学标准。疫情期间向全国共享12门在线开放课程。
八、发展挑战与未来规划
面对智能轨道交通技术迭代加速,学校正推进“三个转型”:从单一技能培养转向复合型人才培育,从传统实训转向虚实结合教学,从区域服务转向全国辐射。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数字轨道研究院”,重点攻关智能运维、无人驾驶等前沿领域。
成都城轨交通中专学校通过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其“校企命运共同体”办学模式为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但在应对新技术变革、拓展国际化合作等方面仍需持续突破。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与轨道专业的交叉融合,构建覆盖全职业生涯的教育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