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江堰市成人中专学校作为成都市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的地理优势与产业资源,形成了以水利技术、旅游服务、现代农业为特色的办学格局。学校始建于1984年,历经四次重大扩建,现拥有主校区及两个实训基地,开设12个紧贴区域经济需求的专业。近年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32家本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尤其在水利工程技术、酒店管理等专业领域形成显著品牌效应。学校同时承担着农民工技能培训、退役军人再教育等社会责任,年均开展非学历教育超4000人次,成为连接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都江堰市农业职业中学,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2015年被评定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定位始终围绕"服务水利遗产保护、支撑文旅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方向,形成"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双轮驱动模式。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84-2000年 | 农业中学时期,开设种植养殖专业 | 在校生300-500人 |
2001-2007年 | 转型为综合职高,新增旅游服务专业 | 在校生突破800人 |
2008-2015年 | 更名为成人中专,创建省级重点职校 | 在校生达1200人 |
2016年至今 | 建设水利实训中心,开设文物保护课程 | 在校生稳定1500人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水利+文旅+农业"三位一体专业集群,其中水利工程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配备李冰治水文化研学课程。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拓展方向"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5%。
专业大类 | 核心专业 | 特色课程 | 合作企业 |
---|---|---|---|
水利工程类 | 水利工程技术 | 都江堰岁修实务、水工建筑BIM建模 |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 |
旅游服务类 | 景区服务与管理 | 青城山导览实务、非遗项目解说 | 青城山旅游集团 |
现代农业类 | 园艺技术 | 猕猴桃标准化栽培、灌区节水农业 | 都江堰市现代农业园区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完成不少于40天的企业实践。现有专任教师102人中,具有高级职称28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8%,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达35人。
类别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高级职称教师 | 28 | 27.45% | 主持市级教研课题9项 |
双师型教师 | 69 | 67.65% | 开发校本教材14本 |
企业兼职教师 | 35 | - | 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
四、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季节分段式"教学改革,将学年划分为"理论学习季""技能实训季""顶岗实习季"。与都江堰景区管理局共建"李冰工匠学院",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近三年订单培养学生占比达41%。
五、实训基地建设
建成"一校三区"实训网络,主校区水利实训中心按都江堰原型1:20比例建造,配备水工监测物联网系统。与都江堰市水务局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300名学生进行岁修实践。
六、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00人次,为都江堰景区定制培养讲解员300余人。承接成都市总工会"天府工匠"培训项目,开发《传统水利技艺》等5门非遗技艺课程。
七、毕业生发展质量
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专业对口率78%,三年内晋升管理层比例达24%。2022届毕业生创业率11%,主要集中在民宿经营、农产品电商等领域,典型案例包括"都江堰茶语轩"等3个省级创业示范项目。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临专业结构与新兴产业衔接不足、数字化教学资源缺口较大等挑战。计划投资1200万元建设智慧水利实训室,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开展"3+2"专升本培养项目,力争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都江堰市成人中专学校通过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起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生态。其"水利+文旅"的专业布局既传承了千年治水智慧,又契合现代产业升级需求,为县域职教发展提供了"文化赋能+产教融合"的创新样本。随着数字技术应用和本科贯通培养的推进,学校有望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