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南充西华师范学校(西华师大)

南充西华师范学校(西华师大)

南充西华师范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历经百余年发展,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根基、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依托西华师范大学优质资源,构建了"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教研服务"一体化教育生态,在基础文理学科、艺术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通过"校地共建"模式深度融入区域教育改革,其"定向招生+订单培养"的乡村教师培养机制有效缓解了基层教育人才短缺问题,毕业生在川东北县域中小学任教留存率连续五年超过82%。

南	充西华师范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38年迁址南充的国立东北大学师范部,1950年改制为川北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定名为西华师范学校并开启本科层次办学。作为四川省首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学校确立"应用型、地方性、师范类"三位一体定位,形成"基础教育服务+职业定向培养"特色发展路径。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转型
1938-1950国立东北大学师范部南迁战时师范教育体系构建
1950-2003专科层次师范教育中等教育师资主阵地
2003-今本科办学资格获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

二、学科专业体系

现有教育学、文学、理学三大学科门类,设置小学教育、英语教育、数学教育等12个师范类专业,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5个非师范专业。重点建设"语文教育+书法教育""数学教育+大数据应用"等交叉学科群,其中小学教育专业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科类别专业数量省级重点占比校企合作专业
师范教育类1241.7%3(定向培养)
信息技术类502(产教融合)
艺术体育类311(非遗传承)

三、师资队伍结构

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占比37.2%,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68.4%。实施"双师双能"提升工程,聘请一线特级教师56人担任实践导师,组建"课程研发+教学实施"复合型教学团队。2023年生师比优化至18:1,但理科实验教师缺口仍达15%。

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分布实践经历
正高8%、副高29%、中级55%、初级8%博士12%、硕士56%、本科32%35岁以下42%、36-50岁38%、51岁以上20%半年以上中小学实践83%

四、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2.5+0.5+1"分段培养:前2.5年在校学习,0.5年基层学校跟岗实习,最后1年完成毕业论文与顶岗支教。建立乡村教育人才定向班,实行"学费全免+生活补助+入编保障"政策,近三届定向生履约率达98.7%。

五、校园文化建设

以"师范文化+"为核心打造特色品牌:建设川东北教育史馆红色师德体验中心等文化载体;开展"未来名师训练营""乡村教育振兴论坛"等品牌活动;开发《嘉陵江文化与教育》《川北红色教育史》等校本课程。

六、社会服务成效

近三年累计培训在职教师1.2万人次,完成国培计划项目23项。组建"教育扶贫博士团"深入秦巴山区开展送教活动,开发《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教育提质路径》等决策咨询报告获省级领导批示。与南充市教育局共建"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实现教育资源区域共享。

七、发展挑战与应对策略

  • 学科单一度问题:非师范专业就业竞争力不足,需加强新工科、新文科建设
  • 师资结构性矛盾:理科、艺体类教师引进困难,拟实施"银龄讲学计划"
  • 数字化转型压力:智慧教室覆盖率仅45%,计划三年内建成虚拟仿真实训平台
  • 产教融合深度不足:校企合作企业数量较同类院校少32%,将建立产业教授制度

八、核心数据对比分析

指标项本校2023四川师范类均值全国师范类均值
师范专业占比70%62%55%
毕业生基层就业率82.3%75.6%68.4%
横向课题经费(万元)382517635
生均教学设备值(元)8,2159,43610,582

南充西华师范学校在坚守师范教育本色的同时,正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产教协同创新等方式突破发展瓶颈。其"扎根地方、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但在资源获取能力、学科多元化发展等方面仍需加强。未来需在保持教师教育优势的基础上,拓展教育服务新业态,构建"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立体化发展格局。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