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是川东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其发展历程与区域产业需求紧密相连。学校以“升学有基础、就业有优势”为办学导向,构建了涵盖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体系,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鲜明特色。近年来,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该校在技能大赛、对口升学、社会培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川陕渝结合部职业教育的重要支点。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83年创建的宣汉县职业中学,2007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秦巴山区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学校立足宣汉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服务天然气化工、特色农业、文旅康养等支柱产业,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83-2000年 | 创办职高部,开设农学、建筑专业 | 培养初级技术人才3000余人 |
2001-2010年 | 创建省级重点职中,新增电子、机械专业 | 获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
2011-2020年 | 升格国家级重点,建成智慧校园 | 毕业生双证率达98%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设6个专业群,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开发校本教材12套,推行“岗位导向型”教学模式。与蜀宣花牛养殖、普光气田开发等本地项目联动,形成“教学-生产-研发”一体化培养链条。
专业类别 | 核心专业 | 合作企业 | 就业去向 |
---|---|---|---|
现代农业 | 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 | 齐丰牧业、巴山雀舌茶业 | 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 |
先进制造 | 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 | 士达焦化、智鹏机电 | 制造业生产一线 |
信息技术 | 计算机应用、物联网 | 电信宣汉分公司、京东云仓 | IT服务、智能仓储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18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5%,“双师型”教师达68%。建有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带头人15名。实训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包含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现代农业虚拟仿真实验室等高端教学场所。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教师 |
---|---|---|---|
正高级教师 | 28 | 15.4% | 李XX(汽修专业) |
企业兼职教师 | 45 | 24.7% | 王XX(蜀宣花牛养殖专家) |
硕士以上学历 | 32 | 17.6% | 张XX(物联网技术) |
四、人才培养与升学就业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本地就业占比72%。建立“中高职贯通”培养机制,与四川文理学院等高校联办5个“3+2”专业。2022年高考升学班本科上线率达28%,较五年前提升15个百分点。
五、社会服务与技术赋能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8000人次,开发“宣汉焊工”“巴山工匠”等特色培训项目。承担省级科研项目3项,其中《秦巴山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研究》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六、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与32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厂中校”3个、“校中厂”2个。推行“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近五年为企业定向输送技术骨干1200余人。牵头成立宣汉县职业教育集团,吸纳成员单位47家。
七、国际交流与区域影响
参与“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与老挝甘蒙技术学院建立友好学校关系。承办川渝鄂陕四省八校职业技能竞赛,“蜀宣花牛养殖技术”项目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布局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职教高考改革等新形势,学校启动“十四五”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同步推进“三教改革”,开发AR/VR实训课程资源包,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革命老区县级职教标杆,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育人模式,在乡村振兴、技能扶贫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其“扎根县域、服务产业”的办学实践,为同类职业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随着新基建浪潮到来,学校正加速数字化转型,有望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新兴领域培育新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