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西昌市民族幼儿师范(西昌民族幼师)

西昌市民族幼儿师范学校(以下简称“该校”)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唯一一所以民族幼儿教育为特色的中等师范学校,致力于培养具备双语教学能力、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学前教育人才。学校依托西昌市多民族聚居的地域优势,形成了“民族性、师范性、实践性”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截至2023年,该校已累计培养超过8000名毕业生,覆盖凉山州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区域基础教育的重要人才输出基地。

西	昌市民族幼儿师范

该校以“扎根民族地区,服务学前教育”为宗旨,构建了以双语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开设彝汉双语、学前教育、艺术教育等专业方向。通过“校地合作”模式,与凉山州内12个县市幼儿园建立实习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80%以上进入民族地区公立幼儿园,成为推动当地学前教育普及与质量提升的关键力量。

一、历史沿革与定位

该校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西昌民族师范学校”,2012年转型为专门培养幼儿教师的专科学校。作为四川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重点单位,其核心定位是“服务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尤其注重培养适应彝汉双语教学需求的师资。目前,学校设有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艺术教育(民族方向)三大专业群,其中彝汉双语教育课程覆盖率达70%,形成鲜明的民族教育特色。

项目该校A民族幼师学校B综合师范学校
建校时间1958年1995年1980年
民族特色专业占比85%60%20%
双语教师比例65%40%5%

二、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彝汉双语教师占比达42%,显著高于同类院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占38%,副高级以上职称占26%。学校建有“民族艺术教育中心”“双语教学实验室”等特色实训基地,并与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共建师资培训平台,每年选派20%教师参与民族教育专项研修。

指标该校全省中职均值
生师比15:118:1
双师型教师比例72%58%
民族题材教材开发量28种5种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该校构建了“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技能课程(双语教学法、民族艺术)、实践课程(幼儿园顶岗实习)。其中,民族舞蹈、彝族漆器工艺等特色课程占总课时15%。推行“1+X”证书制度,学生需取得普通话二甲、保育员资格证等至少3项职业证书。

  • 特色课程示例:彝语语音(32课时)、民族游戏创编(48课时)、山区幼儿园环境创设(24课时)
  • 实践教学占比:第3学年实习期长达8个月,覆盖凉山州15个县市
  • 校企合作项目:与彝族文化机构联合开发《尔苏藏族童谣集》等教学资源包

四、学生构成与就业去向

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82%,覆盖彝族、藏族、回族等14个民族。近五年就业数据显示,91%毕业生进入民族地区公立幼儿园,6%自主创业开办民办园,3%升入高校深造。学校建立“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对入职新手教师提供为期3年的远程指导。

年份毕业生总数公办园就业率自主创业率
201932889%4%
202031587%5%
202134292%3%

五、民族教育特色实践

学校首创“民族语言浸润式教学”模式,要求彝汉双语专业学生每日接受2小时彝语强化训练。建立“民族教育资源库”,收录彝族民间故事、传统游戏等数字化教学素材300余件。定期组织“民族教育下乡”活动,近三年累计为偏远山区幼儿园培训教师1200人次。

  • 双语教学创新:开发“彝语+普通话”同步授课智能系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 文化传承项目:设立“彝族漆器工艺”“苗族蜡染”等非遗技艺选修课
  • 社区服务:年均开展民族教育公开课50场,覆盖家长超3000人次

六、硬件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学校拥有省内中职校领先的民族教育实训条件,包括民族玩教具研发中心虚拟仿真幼儿园等特色场馆。信息化方面,建成覆盖全校的彝汉双语教学资源平台,开发移动端APP“彝童乐园”,提供3000+分钟民族特色课程资源。

设施类型数量特色说明
民族玩教具馆1个藏有彝族传统玩具200余件
双语录播教室8间支持彝汉实时互译功能
山区幼儿园模拟室3套还原高寒山区幼儿园环境

七、社会服务与影响力

作为“四川省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中心”挂靠单位,该校承担全州幼儿园质量监测、教师培训等职能。近五年举办国家级民族教育研讨会3次,制定《民族地区幼儿园双语教育指南》等地方标准2项。其“民族幼师定向培养计划”被教育部列为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 对口支援:与甘孜、阿坝州签订协议,年输送教师200名
  • 国际交流:接待尼泊尔、老挝教育代表团考察民族教育经验
  • 奖项荣誉: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建议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民族地区幼儿园总量不足,岗位增长放缓;二是双语教师培养成本高,部分学科存在师资缺口;三是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融合度待提升。对此,学校计划推进三项改革:扩大“订单式”培养规模,与优质幼儿园共建“人才直输通道”;增设康养护理等新兴专业方向;建设虚拟现实民族教育场景库,提升教学现代化水平。

作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镇,西昌市民族幼儿师范学校通过持续强化民族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有效缓解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幼师”短缺问题。其“立足本土、服务基层”的办学路径,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需在专业多元化、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寻求突破,以应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的新要求。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995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