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达州市石子镇石子职业中学是一所立足川东北、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始建于1985年,前身为石子镇农业中学,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现已发展成为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升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办学机构。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2876人,开设现代农业技术、电子商务、机电技术应用等12个专业。学校以“扎根乡土、技教融合”为办学特色,与达州高新区、通川区等周边区县建立深度校企合作,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对口升学率达65%,形成“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通道”的双向发展路径。
一、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适配性
学校位于达州市通川区北部石子镇,地处秦巴山区腹地,辐射周边7个乡镇、常住人口超20万。所在区域以传统农业和小型制造业为主,近年来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本地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崛起。学校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区域需求,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为当地柑橘种植基地培养技术员,电子商务专业助力农产品上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则面向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输送人才。
区域产业 | 对应专业 | 年输送人数 |
---|---|---|
现代农业(柑橘种植) | 现代农业技术 | 120-150人 |
电商物流 | 电子商务 | 80-100人 |
智能制造 | 机电技术应用 | 150-180人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推行“理论-实训-顶岗”三段式培养模式。重点专业覆盖率达65%,其中现代农业技术、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为省级示范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课占比40%,建有校内实训基地8个,包括智能温室、电商直播中心、汽车维修工坊等场景化教学空间。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训项目 |
---|---|---|
现代农业技术 | 植物生理学、无土栽培技术 | 智能大棚实操、病虫害防治模拟 |
电子商务 | 网店运营、短视频营销 | 直播带货实战、物流系统操作 |
机电技术应用 | PLC编程、液压传动 | 工业机器人调试、CNC加工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现有专任教师14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高级职称教师28人。通过“校企互聘”机制引入企业技术骨干12人,组建专业教学团队。近三年教师获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奖项4项,开发校本教材9部,形成“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复合型师资结构。
职称结构 | 学历分布 | 企业经历教师 |
---|---|---|
高级:28人 (19.2%) | 硕士及以上:32人 (21.9%) | 12人 (8.2%) |
中级:56人 (38.4%) | 本科:108人 (74.0%) | 校企合作企业:8家 |
初级:62人 (42.4%) | 专科:4人 (2.7%) |
四、学生发展路径特征
学生出口呈现“就业+升学”双轨并行特征。就业学生主要进入本地中小型企业,初始岗位集中在技术员、生产一线管理员等;升学学生通过单招考试进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专业对口率达82%。学校建立“导师制”职业规划体系,为不同需求学生提供定制化发展方案。
发展方向 | 典型岗位 | 平均起薪 |
---|---|---|
直接就业 | 农业技术员、电商客服、机电维修 | 3200-4500元/月 |
对口升学 | 高职现代农业、市场营销、机械设计 | —— |
创业扶持 | 家庭农场、农村电商服务站 | 初期投入5-8万元 |
五、产教融合实施成效
学校与14家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共建“厂中校”实训基地3个,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4个。2022年校企联合研发“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应用于当地果园管理,技术转化收益反哺教学设备更新。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达70%,形成“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定向就业”闭环。
六、硬件设施配置水平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800万元,生均设备值达9740元。建有标准化实训室26间,其中现代农业实训中心配备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电子商务实训室接入真实电商平台数据接口。图书馆藏书量6.8万册,数字资源覆盖12个专业领域,满足基础教学与拓展学习需求。
七、社会服务能力评估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00人次,涵盖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工等群体。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8项,包括“川渝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计划”。技术开发服务到账经费突破150万元,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产品设计、工艺改进等技术支持。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专业集群效应不足、高端设备更新滞后、师资行业影响力有限等挑战。建议:①聚焦“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打造特色专业群;②争取省级财政专项支持实训设备迭代;③建立教师企业实践积分制度,强化产教协同创新能力。
作为川东北地区县域职业教育的代表,石子职业中学在服务乡村振兴、促进产教融合方面形成可复制经验。其“扎根产业办专业、校企共育强技能”的实践路径,为同类学校提供了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样本。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跨区域合作等方面持续突破,进一步增强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