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辉作为西昌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核心成员,其专业能力与教育实践深刻体现了该校“师范性”与“地方性”的双重定位。从教学创新到科研转化,从校园管理到社会服务,其工作覆盖了职业教育生态的多个维度。尤其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整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凉山彝区特色的教育范式。通过深度参与学校“双语师资培养计划”和“乡村幼教振兴项目”,其主导的实践案例已成为四川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标杆。然而,在数字化转型与跨区域教育协作方面,仍存在可突破的空间。
一、个人背景与专业资质
维度 | 具体内容 |
---|---|
学历背景 | 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 |
职称证书 | 高级教师资格、心理咨询师二级 |
行业经历 | 8年基层幼儿园教学经验,5年高校管理经验 |
其学术背景与一线教学经历的结合,构建了理论与实践贯通的专业基础,特别是在彝汉双语教学法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
创新方向 | 实施路径 | 阶段性成果 |
---|---|---|
情境化课程设计 | 开发彝族文化主题校本教材 | 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数字化教学转型 | 建设虚拟仿真幼儿园实训系统 | 实训效率提升40% |
评价机制改革 | 推行“三维动态考核”体系 | 学生技能达标率提升至92% |
通过民族元素与现代技术的融合,重构了传统幼师培养模式,但在教育技术团队建设方面仍需加强。
三、科研成果转化效能
研究类型 | 转化形式 | 应用范围 |
---|---|---|
民族文化传承 | 开发非遗手工课程包 | 覆盖川滇7所职业院校 |
乡村教育振兴 | 制定《乡镇中心园帮扶手册》 | 推广至凉山州17个县市 |
心理健康教育 | 创建幼儿心理筛查量表 | 被纳入四川省幼师培训体系 |
科研产出的区域适配性显著,但在国家级课题申报和横向课题拓展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四、民族教育特色建构
- 首创“彝汉双语浸入式”教学模式,组建双语教研团队
- 开发《大凉山民间游戏集锦》等特色课程资源包
- 建立“火把节”传统文化实践周,实现课程思政融合
- 牵头制定《民族地区幼儿园环境创设规范》行业标准
通过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译,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文化认同感,但面临方言保护与通用语言教学的平衡挑战。
五、社会服务辐射能力
服务项目 | 受益对象 | 年度规模 |
---|---|---|
国培计划送教下乡 | 乡村幼儿教师 | 年均培训2000人次 |
家长学校公益讲座 | 少数民族家长 | 累计举办186场 |
校地协同创新中心 | 县域教育局 | 签订合作协议23份 |
构建了“院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服务体系,但在高端智库建设方面尚未形成区域影响力。
六、校际协作网络建设
合作院校 | 协作形式 | 资源流动 |
---|---|---|
川北幼专 | 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 互派教师68人次/年 |
重庆幼儿师专 | 联合开发早教标准 | 共建实训基地2个 |
西昌学院 | 学分互认机制 | 年交换生规模达120人 |
通过跨区域资源整合提升了办学能级,但需警惕本土特色在标准化进程中的稀释风险。
七、数字化转型实践
- 主持开发“幼师技能慕课平台”,注册用户突破5万
- 构建学生成长数字画像系统,采集行为数据12类
- 推动VR全景课堂应用,覆盖80%专业课程
- 建立教育大数据预警机制,精准识别学习困难群体
技术赋能初见成效,但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决策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八、可持续发展挑战
制约因素 | 应对策略 | 预期目标 |
---|---|---|
高端人才引进困难 | 实施“候鸟专家”柔性引智计划 | 三年内引进教授5人 |
科研经费渠道单一 | 筹建教育科技孵化园区 | 年横向课题经费增长30% |
民族地区生源波动 | 拓展东南亚留学生项目 | 境外生源占比提升至15% |
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困境,需在差异化竞争与特色化突围中找到平衡点。
马辉的教育实践深刻印证了地方高职院校在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中的枢纽作用。其工作既体现了对彝区文化基因的传承坚守,又展现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前瞻视野。未来需在三个维度重点突破:一是构建“政校村园”四位一体协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层次;二是打造民族教育创新实验室,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级;三是建立跨境教育联盟,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唯有坚持“扎根凉山、辐射西南”的战略定位,方能实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学校办学能级的同步跃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4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