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四川省内江师范学校(内江师范学校)

四川省内江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56年成立的内江初中师资训练班,历经多次改制与合并,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正式更名为内江师范学院。作为川南地区重要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学校始终以“扎根地方、服务基层”为办学宗旨,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19个二级学院,开设6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艺等学科门类,其中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四	川省内江师范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近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1.2亿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7万人,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5%,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超过85%。近年来,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累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百余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内江师范学校的发展脉络清晰体现了区域高等教育的演进轨迹。1956年建校初期以短期师资培训为主,1978年转型为中等师范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实践育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试点高校。当前学校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大学,聚焦基础教育和区域产业需求,形成“师范为本、基础文理、突出应用、艺体见长”的学科布局。

发展阶段时间范围关键事件
初创期1956-1978开展初中师资短训班,培养基础文理教师
转型期1979-1999设立三年制中师班,增设艺术教育专业
升格期2000-2010本科专业增至35个,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拓展期2011-至今入选教育部试点项目,新增工科专业集群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学校构建了以师范教育为龙头,文理学科为基础,应用型专业为延伸的三级学科体系。现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2个本科专业中师范类专业占比达45%。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12个,形成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的专业集群。

学科类别重点学科数硕士点数代表专业
师范教育类38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基础文理类24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应用型专业12电子商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内培外引优化师资结构。教授、副教授占比连续五年增长3.5%,具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达180人。引进博士高层次人才120余名,组建省级教学团队5个,校级创新团队12个。但在顶尖人才引进方面仍存在短板,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领军人才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职称结构2018年2022年增幅
正高级职称21%34%62%
副高级职称35%42%20%
中级及以下44%24%-45%

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构建“三位一体”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近五年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保持在65%以上,计算机二级通过率达82%,体质测试达标率91%。推行“主辅修+微专业”培养模式,每年参与辅修学生超1500人。但实践教学占比(23%)低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28%),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数量有待提升。

五、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近三年纵向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5%,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厅级科研平台7个。横向课题到账经费突破千万元,与10余家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但在高水平论文产出方面,ESI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川内同类院校偏少,发明专利转化率不足15%。

六、国际化办学进程

与国(境)外23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分互认项目12个。年均派遣交换生50人,接收国际学生30人。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招收老挝、越南等国留学生。但境外合作办学机构尚未建立,全英文授课专业仅3个,国际化课程占比不足5%。

七、社会服务效能分析

年均开展教师培训项目40余个,培训基础教育师资3000人次。与地方政府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承担决策咨询项目25项。文化传承方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出版专著12部,举办非遗展演活动30场。但产教融合园区建设滞后,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技术研发项目占比不足30%。

八、办学条件改善对比

近三年新增智慧教室50间,改造实验室面积1.2万平方米。图书馆电子资源存储量达80TB,较五年前增长4倍。学生公寓空调覆盖率100%,新建体育场馆面积8000平方米。但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6800元)仍低于省属同类院校均值(8200元),信息化教学平台使用率待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内江师范学校已从单一师范院校转型为多科性地方高校,在基础教育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特色。未来需重点突破高层次学科平台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国际化水平提升等关键环节,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师资队伍、深化校地合作等举措,实现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977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